@小春哥的忠告 专注于分享明星趣事和育兒知識,与你探讨最实用的育儿技巧,让你从此带娃变轻松。今天,小醬將為您提供,有溫度、有高度、有深度的育兒乾貨。
親子關係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。
父母如果用錯教育方式,會讓孩子跟自己的關係變得劍拔弩張。
閨蜜和我訴苦,說女兒最近越來越膽小。
客人問幾句近況,她怯生生地看著媽媽,不說話;在班裡,她經常被同學戲弄,卻不敢反抗;老師推薦她參加朗誦比賽,她卻不敢當眾講話……
閨蜜很納悶: 「以前的她可不是這樣,出門主動找生人問路,和同學有矛盾據理力爭,任何才藝表演都踴躍報名。」
我對她說,孩子的這些表現,十有八九是因為親子關係出現了問題。
她回憶了一下,這幾年親子關係,的確越來越糟糕:她是個急性子,注重效率,追求完美。
女兒是不緊不慢的性格,因此兩人經常發生摩擦和爭吵。
吵架的結果,自然是她仗著家長身份,極盡挑剔苛責,還強勢地要求女兒認錯。
久而久之,女兒不再自信大方,變得敏感膽怯,逃避人際交往,總是一個人待著。
回憶至此,她滿是心疼與後悔:「是我傷害了孩子。」
父母之愛本身並沒有錯,但方法不對,很容易懷著愛的初衷,做著傷害孩子的事。
養育孩子,父母一定要注意,不要陷入這四種糟糕的親子關係。
01
控制型:
愛控制的父母,容易養出沒主見的孩子
一個帖子在網上流傳:18歲的大一女生,性格好,勤奮好學,漂亮可愛,起初很受歡迎,可越來越不招人喜歡。
室友形容她; 「一點主見也沒有,一點愛好也沒有,什麼事兒都要請示我,生怕自己做錯,搞得我都有點煩她了。」
原來從小到大,她在父母的命令和要求下長大,稍有偏差就會被責駡訓斥。
考大學、選專業,她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,完全由父母一手包辦。
上了大學,離開父母,她不知如何說話做事。
同學們愉快地體驗大學生活,她卻六神無主,每天都拉著室友問: 「我這樣做好不好?我買這條裙子行不行?我參加這個社團行不行?」
她形容自己:空虛,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,對未來沒有任何期望。
追根溯源,是父母控制型的教養模式惹的禍。
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: 「在家庭中,如果父母要求孩子絕對正確,只能做正事,那意味著,孩子不得不嚴格遵守父母的各種規則。由此一來,孩子自己的精神生命,就失去了伸展和存在的空間,甚至會覺得活著沒什麼意義。」
新加坡一項為期五年的縱向研究顯示,從小受控制過度的孩子,會產生強烈的自我批判,患焦慮、抑鬱的風險也會更高。
父母愛控制,孩子易「空心」——沒有「想要做」的事情,只知道「應該做」和「可以做」的事情。
他們的想象力被限制,活力被壓抑,韌勁被削弱,但總有一天,孩子要獨自面對世界。
那個時候,父母意志再也起不了作用,徒留孩子慌張失控,茫然無助,止步不前。
02
溺愛型:
包辦的父母,容易養出自私的孩子
看過一部令人壓抑的動畫短片《巨嬰》。
男孩的父母對他極盡溺愛。
小時候,他只要喊一聲「媽媽」,爸爸馬上給錢,媽媽立馬下單,玩具堆積成山。
長大後,他看到新款VR眼鏡的廣告,扯著嗓子喊「媽媽」。
父母年邁,積蓄無幾,可他並不體諒,還大發脾氣。
無奈之下,母親掏出了自己的腎,兒子開開心心拿去,換了VR眼鏡。
玩著玩著,他餓了,又開始喊「媽媽」。
可媽媽再也聽不到了……
這時,令人瞠目結舌的一幕出現了:
他鑽進了已經去世的媽媽的身體裡,榨幹媽媽最後一滴養分。
我們常說,慣子如殺子,驕縱養廢物。
溺愛到最後,養廢的是孩子,自食惡果的是自己,毀掉的是原本和諧的親子關係。
想起了我閨蜜。
周圍人對她的評價是:「你啥都好,就是當媽當得太過火」。
兒子喜歡運動名牌的鞋子衣服包,她幾乎上新一款給買一款。
兒子年歲越長,相應的東西就越貴,她的經濟壓力越來越大。
為了不讓兒子失落,她開始買高仿。
沒想到,兒子穿到學校,被同學一眼識破,蹺課跑到她的單位,要她買正品。
同事看不下去勸架,她兒子憤怒地甩出一句: 「你怎麼不問問我媽,她為什麼這麼沒本事,還給我買假貨?」
有人說她兒子不知感恩,有人說她不該打腫臉充胖子。
其實歸根結底,這是溺愛種下的苦果。
溺愛的本質其實是父母沒有把孩子當獨立的人看待,他們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,無條件滿足、無底線縱容。
漸漸地,就給了孩子一種錯覺: 我是世界中心,一切必須圍著我轉。
一旦需求得不到滿足,就會失控暴怒,歇斯底里。
溺愛是反向的、倒退的、反作用的愛。
父母當初給孩子的糖有多甜,日後就會被反噬得有多苦。
03
權威型:
霸道的父母,容易養出懦弱的孩子
曾有人問過著名兒童教育學家孫瑞雪一個問題:
「我的收入水準不高,我的知識水準也有限,我能培養好孩子嗎?」
孫瑞雪回答: 「成為一個完整的人,不取決于父母是否有錢,是否高學歷,取決于‘規則’和‘平等’。我們的規則就是,我們要把那種等級關係、那種總是有一個人高高淩駕在我們之上的東西排除在外,使我們的生命都處在一種平等的狀態中。」
一語中的。
很多家庭裡,父母處于強勢地位,習慣高高在上,指手畫腳。
孩子若不服從,就非打即罵,用粗暴的方式讓孩子害怕和順從。
可「怕家長」並不是健康權威感的體現,是不平等的、單向的、以大欺小的關係模式。
久而久之,會讓孩子變得膽小怯懦,有口難言。
近期有個熱搜,26歲男子小林,從小說話一急就會喘不上來氣,還經常患肺炎,求醫問藥無數,都無法根治。
可小林從開始就知道病灶在何處。
6歲時,他誤吞了一個哨子,但一直沒敢告訴父母。
直到20年後肺炎再次來襲,醫生在支氣管中找到了哨子,小林才說出自己的心結。
原來他的父母非常強勢,一言不合就大發雷霆,且不允許孩子挑戰權威。
小林隔三差五被父母批評,漸漸變得膽小懦弱,出了事不吭聲,只能默默承受:
「小時候真的很怕挨父母罵,所以即便知道出了問題也不敢告訴他們!」
小林因為懼怕父母權威,讓哨子在體內存在20年,差點釀成悲劇。
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見到這種既令人心疼又怒其不爭的孩子。
大人們總是說:
「太窩囊了,早說啊!」
「我這都是為他好!」
「他要是有我一半氣場就夠了!」
但他們忽略了一點: 他們自己,就是懦弱孩子背後的權威型的父母——
強勢霸道,唯我獨尊,不容許孩子說「不」;
經常通過打罵等暴力方式,強迫孩子屈從。
這樣養大的孩子,害怕衝突與負面評價,很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,在社會交往中拼命扮演老好人,只為換取周圍人的肯定。
內心呢?疲憊不堪、幸福感極低。
真正健康的權威感,不是靠年紀輩分,也不是靠暴力,而是靠父母的人格魅力。
令孩子發自內心信任、尊重、崇拜的權威,才是父母應該具備的權威。
04
忽視型:
冷漠的父母,容易養出缺愛的孩子
美國心理學家韋布博士舉過一個例子,叫「沙灘上的凱薩琳」。
凱薩琳和父親在沙灘上玩,正玩得開心時,媽媽說:
「到時間了,過來看書,你爸爸不可能陪你一天。」
這時,她的父親沒有任何表態,只是站起身,拍掉膝蓋上的沙子。
凱薩琳失望地從沙坑裡走到媽媽身邊。
多年以後,當凱薩琳想起這一幕時,依舊很傷心:
「我不知道為什麼這個景象讓我感到如此的悲傷。」
表面看,是媽媽打斷了她玩耍的興致。
但根本原因,是父母雙方對她的情感忽視。
媽媽不關注她玩得是否開心,爸爸沒有任何回應。
韋布博士總結:
「情感忽視對孩子一生的影響是非常微妙的,也許它每天都在發揮作用。」
想起身邊一個阿姨的故事。
她的女兒小柔找了個「軟飯男」,任父母苦口婆心勸說,就是不醒悟。
要知道,小柔的外在條件並不差:家境小康,名校畢業,工作體面。
男友待業在家,不找工作,或成天打遊戲,或呼朋喚友胡吃海喝。
小柔卻「看不到」這些,她幫男友付房租,替男友還信用卡,甚至給錢讓男友買遊戲裝備。
每當周圍人勸她懸崖勒馬,她卻振振有詞地反駁:
「他24小時在家等我,我一回去就能看到他,有安全感。」
這句話直指根源。
她的父母工作繁忙,很少陪伴她成長。
第一天上學、第一次家長會、第一次演出這些關鍵節點,都是爺爺奶奶陪她見證。
小柔表面光鮮,內心匱乏。
極度缺愛的她,談戀愛時自然被男友表面的關心體貼蒙蔽了雙眼。
她不關注男友的上進心和品行,只在意他在不在家、會不會走。
忽視型的父母,就像影子一樣,看似存在,但沒有互動、沒有陪伴、沒有回應。
養育出的孩子,內心通常有個巨大的坑洞:匱乏自卑、迷茫無助。
為了填補坑洞,他們會失去理性,盲目向外抓取。
只要某個人給予他們愛和安全感,他們就會不顧一切、飛蛾撲火。
這也就是越缺愛的孩子,越容易誤入歧途,或者遇人不淑的原因。
05
孩子是一面鏡子,其短板和缺點,反射的往往是糟糕的親子關係與教養模式。
那麼,什麼是好的親子關係呢?
《愛與自由》一書有一句話:
「父母的職責是用愛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,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,那是孩子的自由。」
我想,健康的親子關係,雖然沒有統一標準,但有共通之處。
我們可以從兩點入手:
第一,多傾聽、少說教;多接納、少挑剔;多鼓勵、少批評。
心理學大師羅傑斯說: 「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納。」
真正為孩子好的方式,不是仰仗自己的經驗和教訓去說教批評,而是以更高的視角、更長遠的目光去看待孩子的成長,允許他們犯一些錯、走一些彎路、吃一些苦。
當孩子需要我們時,正向溝通,積極回應;當孩子不需要我們時,保持關注,給予抱持。
第二,溫和堅定,賞罰分明。
做父母的,容易走向兩個極端:過于放任,或過于禁錮。
其實,父母的作用,更像鬆緊帶——當孩子出現問題時,緊一緊,把孩子拉回跑道;當孩子有序良好時,松一松,讓孩子自我摸索。
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,讓孩子有溫暖的體驗,他們才會被賦予自由、獨立、完整的人格,時刻保持對世界的好奇、對萬物的敬畏、對生命的熱愛。
最後,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,但有不斷成長、修正關係的父母。
用愛滋養孩子,用智慧引導孩子。
不一样的视角,多样的人生,如果你也喜歡小醬,請一定要關注小醬的粉專「小春哥的忠告」大家不要錯過了哦~